“華人的下體像魚一樣臭!” 紐約布魯克林惊現仇恨塗鴉

金州資訊報導,近日,在華人聚居的紐約布魯克林班森賀(Bensouhurst)多個地點,惊現嚴重侮辱華裔女性的種族歧視塗鴉。星期一,許多華裔民眾及民選官員舉行集會,對這一惡劣的行徑表示震驚和譴責,並要求警方就此事盡快調查並抓捕作案者。

布魯克林班森賀惊現多個侮辱華人的塗鴉

星期天清晨,班森賀一些華人居所及華人店鋪外牆上出現多處辱罵性質的塗鴉,其內容為“Chinese Cunts Stink Like Fish”(華人的下體像魚一樣臭)。這些塗鴉字體及顏色一致,可以初步判斷為提前製作了模板,然後將模板放在建築物外牆上進行顏料噴染印記上的。

據CBS報導,當地至少有7處華人店面被噴上這一塗鴉,其中包括83街交19大道的一家華人住所院牆上,85街交新卓越大道(New Utrecht Ave)的一棟建築上,位於86街2041號一間已停業的華人99店大門上;以及位於86街2028號的一間同樣歇業的華人超市牆上。

星期一,多名華裔民眾到記者會現場抗議

星期一,許多憤怒的華裔民眾舉著抗議標語,出現在班森賀街頭,一些民選官員發表講話,譴責這一仇恨犯罪行動。

紐約州眾議員白彼得表示,社區絕不接受和容忍這種行為,敦促轄區62分局盡快將嫌犯繩之以法。

白彼得表示,他的辦公室星期天下午接到民眾投訴,“我們馬上報警,班森賀62分局局長表示會立即展開調查,其他民選官員和社區代表也非常關心此事。”

白彼得說:“多樣性是我們社區的優勢和力量,我們的國家和城市都是以移民為基礎,這是值得慶祝的,絕不應以這種不敬的方式對待鄰居,我們也不會容忍此惡劣行為。”

第47選區現任市議員崔馬克(Mark Treyger)表示,“這是我近期在該社區見過的最令人髮指的仇恨罪行,仇恨在我們班森賀社區永遠沒有立足空間。”

紐約布魯克林區區長亞當斯(Eric Adams)表示,“我們作為一個社區出現,不僅僅是華人社區,在表達憤怒,我們也需要站出來,幫助華人社區發聲。” 此外亞當斯還懸賞1000美元,尋求關於此案的有用線索。

數名居住在該地區的華裔民眾向CBS表示,他們對仇恨塗鴉感到心碎,自己在這里居住了數十年,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截止目前,紐約警察局仇恨犯罪調查部門已就對此案展開調查。

(附)紐約時報又想新招黑中國 新加坡人怒了

近些年,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大,我們在海外的影響力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可這卻讓一些西方國家以及他們的媒體很不爽。

於是,他們也一直在拼命妖魔化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除了抹黑我們的“一帶一路”政策,我們為海外華人華僑提供的僑務服務和聯誼活動也成了他們歪曲和醜化的一個對象。

這不,美國《紐約時報》駐北京的一個名叫Amy Qin的記者,昨日就寫了一篇抹黑中國在新家坡僑務服務的文章,並被《紐約時報》用英文、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一同呈現了出來……

其實,《紐約時報》這篇文章的核心論點挺簡單的,就是污衊中國的僑務工作,稱中國在利用文化和民族情感滲透新加坡的華人群體,好讓華人背叛新加坡,為中國這個“祖國”服務。

而這篇文章的“論據”也很“套路化”:一方面找來厭煩中國的新加坡政客炒作“中國威脅”陰謀論,比如前不久剛剛被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專門駁斥的新加坡外交部前常任秘書比拉哈里·考斯甘(Bilahari Kausikan);另一方面則“捕風捉影”般地把中國政府表示要做好僑務服務、要讓全球華人共享中國發展紅利和中國夢的言論“強行解讀”成是要滲透新加坡乃至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的華人圈。

比如新加坡一個名叫華源會的民間組織與中國南昌僑辦在2014年搞的一個僅有40名中學生參加、行程僅為11天的“中國尋根之旅冬令營”,就被這家美國媒體當成了中國在拉攏新加坡人為中國效力的“證據”。

甚至於連一張新加坡華人過“華人新年”的圖片,都被《紐約時報》用在了這篇拼命妖魔化中國僑務工作和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文章裡。

另外,中方的聲音在《紐約時報》這篇報導被大大壓縮。尤為諷刺的是,這篇報導一邊說有“證據”證明中國就是在利用僑務工作滲透各國華人圈,一邊卻並沒寫明這所謂的“證據”到底是什麼,更根本沒有採訪任何中方人員去交叉核實其報導中很多單方面的陳述說法。

更令耿直哥深感同情的是,報導中一位對中國很有好感的新加坡華裔人士恐怕沒有想到,採訪他的《紐約時報》記者在這篇報導居然把他寫成了一個令新加坡政府很擔心的“壞典型”。

不過,比起耿直哥這些針對這篇《紐約時報》報導的分析,真正精彩的是新加坡人——特別是新加坡華人的反應。

比如,在境外社交平台Facebook上,《紐約時報》的官方賬號在發布了這篇報導後,就遭到了不少新加坡人的吐槽。

其中,一位名叫Frank Young的華裔網友就諷刺《紐約時報》這篇報導不僅是在炒作“中國威脅論”的陳詞濫調,更是在把新加坡人當傻子,以為新加坡人分不清楚文化歸屬感與國家歸屬感的區別——可實際上分不清楚這兩者的恰恰是《紐約時報》這種西方媒體。

這位評論獲得很多點讚的網友又以二戰為例說,二戰時美軍裡有不少日本籍的士兵是忠於美國打日本的,更有艾森豪威爾這位祖籍是德國的美國將軍在轟炸德國城市。

他還表示中國在新加坡施加的影響與美國和英國的沒什麼不同。他甚至調侃說,如果美國人真對中國在新加坡的影響力這麼擔憂,就多投錢啊。反正新加坡人也很歡迎美元外交。

一位名叫Elissa Roberts的網友則從西方人的視角提出了一個更尖銳的質問:如果以色列和猶太人的一些做法在全世界被人接受,那麼中國和華人就也應該被同等對待。而不是在中國和華人的事情上玩兒“雙重標準”。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像上面這兩位網友這麼理性。比如下面這位網民在讀完了《紐約時報》的報導後就立刻寫下了一段“種族主義”色彩的評論:“趕走所有華人”。

這恐怕也是為何網友Steven Geralt會一針見血地指出《紐約時報》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支持種族主義”。

另外,還有新加坡的華裔網友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到底是那些自己富裕後仍不忘自己貧窮的祖籍地,並想為那裡的發展提供幫助的人更值得信賴,還是那些離開自己的祖籍後就完全數典忘祖的人更值得信賴呢?

這位網友的話也令耿直哥想起了前不久我們《環球時報》才剛報導過的發生在德國的一件事:德國著名的土耳其裔球星厄齊爾因為在英國踢球時與土耳其總統合影,遭到了德國足協和德國政客乃至媒體的抨擊與打壓,理由認為他對自己的國家不忠誠。可厄齊爾在球場上卻從來都是對德國隊盡職盡責,他也表示與土耳其總統合影只是因為他不是一個會忘記自己根的人。

有趣的是,當時很多西方像《紐約時報》這樣持“自由派”立場的媒體都紛紛表示支持厄齊爾的表達自由,可怎麼面對華裔和中國的時候,這些西方媒體卻拿出了另一幅面孔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耿直哥還去了幾個新加坡本地的網絡論壇看了下《紐約時報》這篇文章在那裡的反應,結果同樣很搞笑:那裡的網友也覺得這篇文章挺“扯”的,並紛紛表示自己“被中國人了”。

畢竟,與《紐約時報》的記者不同,這些網友都明白一個【基本常識】,即中國的崛起​​和海外文化影響力的進步,與想當中國人和為中國效力,完全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