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廣東最後的南僑機工 13歲偷改年齡回國抗戰*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廣東義山,有一座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殉難紀念碑。這塊由馬來西亞雪蘭莪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於1947年豎立的碑石,與中國雲南省昆明西山森林公園內聳立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相隔千山萬水,遙遙相望。

△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廣東義山的“雪蘭莪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殉難紀念碑”。

雖然離繁華的都市不遠,但紀念碑所屹立的這片土地卻非常肅靜。在紅色地面和綠色樹林的映襯下,白色的碑塔格外醒目。這裡,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祭奠為國抗戰犧牲的僑胞先輩。

南僑機工

▼華僑技工回國服務團榮譽紀念章。

南僑機工,是指抗戰時期東南亞各國華人華僑子弟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9年,日軍封鎖中國沿海港口,滇緬公路成了搶運抗戰物資的主要通道,愛國僑領陳嘉庚遂在南洋招募3200多名南僑機工回國支持抗戰。其中,不少南橋機工都是廣東籍。據統計,南僑機工通過滇緬公路累計搶運了50多萬噸物資,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僑機工的事蹟,是華僑抗日救亡的一座不朽豐碑,是中國和東南亞各國華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是海外炎黃子孫血脈中割捨不斷的情誼。

為緬懷南橋機工的赤子之心,銘記和弘揚他們捨身衛國的奉獻精神,“話說嶺南”欄目即日起推出第二季——“南僑機工”篇。下面,走進南僑機工張偉民的傳奇人生。

13歲偷改年齡回國抗戰

▲1997年6月,張偉民(左一)和機工老戰友相會昆明。

今年2月,廣東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張偉民在廣州逝世,享年92歲。 2015年5月21日,在廣東省第二師範學院的教工宿舍裡,老人曾經回憶往事。期間,他三次落淚。


▲六七十年代,張偉民在四川的留影。

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之後,全民族的抗日戰爭開始了。消息傳來,南洋華僑反響十分激烈,紛紛捐錢、義演支持。當武漢大學合唱團在馬來西亞士乃鎮進行抗日演出時,當地愛國青年踴躍響應號召。張偉民回憶道:“我們積極分子自動到場維持秩序,喊口號,賣花募捐,隨後又在陳嘉庚先生的號召下參加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9年7月,張偉民在馬來西亞報名參加了抗日服務團,離開家人遠赴雲南。這一年,他才13歲,是當時年紀最小的南僑機工,被編入總編隊第九批。當時,為確保報名順利,他還偷偷把年齡報大了一歲。

報名後,首先是一個月的培訓。張偉民被編入馬來西亞士乃鎮第三期南僑機工培訓班,在“四隆園”裡學習駕駛、汽修,培訓結束後要進行結業考試。 “我年齡小,個頭也差別人一大截,為了讓我考試合格,母親專門為我做了一個墊子增高。”張偉民回憶。

一個月訓練結束,穿著全新統一制服的南僑機工們,​​坐上插著寫有“馬來西亞新加坡籌賑會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旗幟的輪船,從新加坡出發。經過兩天兩夜的海上顛簸後,這群年輕人抵達越南西貢,再坐小火車經河內、個舊等地,最終抵達昆明。

▲按左至右,上至下的順序分別為延安時期的張偉民,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服務的留影,南僑機工運輸車隊,九曲十八彎的滇緬運輸道路。

“日本人污衊中國人是東亞病夫,華人華僑到哪國都抬不起頭來,在國外好像很沒有地位,但我們有一顆愛國熱心。你們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萬海外華僑,抗戰不勝利就不回來!”在港口送行時,愛國僑領陳嘉庚用這段話鼓勵南僑機工,一定要堅持到把日本人徹底趕出中國。

對於當天新加坡碼頭的場景,張偉民記憶猶新。他回憶道:“我們從新加坡碼頭出發時,場面相當熱烈。祖母、母親和弟妹都來送我,父親卻遠遠地站在碼頭鐘樓下,並沒有走近。”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別竟是與父親的永別。

▲回憶往事,張偉民老人三次落淚。

1939年9月至11月,張偉民在昆明西南運輸機工訓練班學習。張偉民記得,他第一次出車就見到了嚴重車禍,那是因為司機在盤山路上因方向盤打得太早而翻車。而有一次從下關回昆明,天快黑了,張偉民開著卡車,路過一條昏暗的街道,一不小心就撞到一堆原木上了,連旁邊蹲著吃晚飯的人的飯碗也被撞飛,所幸大家都只受一點輕傷。

“滇緬公路運輸線,是日軍封鎖沿海供給線後唯一的一條軍需物資運輸線,這條路上的任務都是國家大事,機工們都懂。”張偉民說。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

1939年12月,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車隊招募華僑司機。張偉民進入車隊當上助理司機,負責接運大後方愛國青年到重慶,並受組織委派,保管存放“延安物資”的倉庫。 1940年12月,他到達延安,進入延安青年干部學校和總參二局安塞訓練班學習,於1942年9月奔赴晉綏邊區抗日前線。 1980年11月,他調任廣東教育學院(現廣東第二師範學院),任學院副院長等職,後於1985年6月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