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在美國多個華人聚集的州爆發 教你如何防治

一項新公佈的數據顯示,萊姆病正在美國迅速蔓延,截至目前,美國境內已有50個州及地區有該病例的感染報告,其中,華人比較集中的幾個州區感染人數還在飆升。

萊姆病在美國多州爆發

據負責研究這一疾病流行趨勢的研究人員指出,萊姆病目前正在美國大範圍的傳播,其爆發趨勢已經超過以往的任何時候。尤其是2016至2017年間,美國患萊姆病症的人數暴增,現在它已出現了美國所有的州和哥倫比亞特區。

在這其中,華人聚集數量較多的加州和佛羅里達州恰巧是萊姆病陽性反應人數上升最快的州區。加州在2017年有483例陽性反應,較2015年上升了195%。而佛羅里達州有501例陽性反應,較2015上升了77%。除此之外,其他幾個感染病例暴增的州為亞利桑那州丶喬治亞州丶俄亥俄州丶田納西州丶德克薩斯州和弗吉尼亞州。據相關CDC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超過30萬人感染萊姆病。

萊姆病科普

萊姆病是一種傳染性的蜱媒病,由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導致。 1975 年 10 月,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的老萊姆鎮首次發現該病而得名,由被感染的蜱叮咬而傳播。

中國於 1985 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林區發現本病病例,發病以青壯年居多,與職業相關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業工人感染率較高。因此,需要提高對萊姆病發病特點的認識,從而及時診斷、有效治療與預防。

紐約州立大學 Downstate 醫學中心風濕科醫學客座教授 Herbert S. Diamond 博士對萊姆病的診治管理和預防進行圖文並茂的分析,下面聆聽 Diamond 博士的講解一起來認識一下這種蟲媒傳染性疾病。

萊姆病也稱為伯氏疏螺旋體病或 Bannwarth 綜合徵,由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導致,該病原體可通過幾種類型的蜱作為傳播媒介進行傳染。蜱可叮咬鼠或鹿等動物,致使動物感染伯氏疏螺旋體;也可叮咬人類致使人感染該種病原體。

黑腳硬蜱、鹿蜱或肩突硬蜱在美國的東北部、中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地區傳播疾病;西部黑腳硬蜱、鹿蜱在太平洋海岸傳播疾病。

蜱可接觸到人體的任何部位,但往往在一些較隱蔽的部位發現叮咬踪跡,如腹股溝、腋窩和頭皮。通常情況下,蜱必須與人體接觸 36-48 小時或更長的時間,方能傳播感染。

大多數人是通過肩突硬蜱叮咬感染疾病的,每年春、夏季階段幾個月時間是幼蜱(<2mm)繁殖期。成年硬蜱可以傳播伯氏疏螺旋體,但由於其體型較大,所以在有機會傳播螺旋體之前就易被發現並清除。成年蜱在一年中較冷的月份最活躍。

一般情況下,黑腿硬蜱的生命週期為 2 年,經歷有卵、六足幼蟲、八足若蟲和成蟲四個生活史階段。卵孵化後,蜱在生活史中每個階段必須有可提供血源性食物的新宿主(如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動物)。

由於蜱不會飛或跳躍,所以它們隱藏在草和灌木的頂端,等待宿主接觸這些植物。當有宿主動物經過這些植物時,蜱迅速攀爬到其身上,找到合適的地方進行叮咬進食。

在蜱找到叮咬繁殖位置後,可分泌少量唾液樣物質發揮局部麻醉作用,以防宿主發現;如果蜱藏匿在宿主隱蔽部位,則很難被發現。蜱可抓附在宿主皮膚上,在表面插入口器,緩慢吸允血液數天時間。

如果宿主動物存在特殊的血源性傳染病,那麼所附著進食的蜱可能攝入血液中的病原體而呈帶病原體狀態。進食完畢後,蜱從宿主體表脫落,進入下一個生活史階段。再次進食時,如果蜱又輾轉附著到人體上,則會將所攜帶的病原體進一步傳染給人。蜱一旦呈帶病原體狀態,則其整個生活史階段均具有傳染性。

如果一隻受感染的蜱在短期內(≤24 小時)被很快移除,那麼宿主患上萊姆病的機會就會有所減少,因為伯氏疏螺旋體從蜱體內過渡到人體內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蜱的粘附時間越久,宿主獲得疾病的風險就越大。

一般情況下,旅遊者發生萊姆病的風險較低;然而,前往農村地區的遊客,特別是露營者、徒步旅行者和那些前往該病流行的國家 / 區域者感染風險較大。其他感染風險還包括前往已發現萊姆病的地區進行戶外活動(如園藝工作、打獵、遠足等),寵物攜帶蜱回家,在長勢茂盛的高草叢中步行等。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萊姆病可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播或從寵物直接傳染給人(儘管狗/ 貓可以感染萊姆病),也沒有可靠的證據證實該病通過空氣、食物、水源或蚊蟲、蒼蠅、跳蚤、蝨子的叮咬進行傳播。因此,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萊姆病患者不應獻血;而那些經抗生素治療已痊癒的萊姆病患者則可以獻血。

萊姆病的診治管理

萊姆病發病可分為 3 個階段。第1 階段或稱萊姆病早期,感染尚未在體內播散;第2 階段或稱萊姆病播散早期,伯氏疏螺旋體開始在體內播散;第3 階段或稱萊姆病播散晚期,螺旋體已在體內廣泛分佈。

患者可能在萊姆病早期(第1 階段)感染後數天或數週後出現症狀/ 體徵,類似於流感樣表現(如發熱/ 寒戰、全身乏力、頭痛、關節痛/ 肌痛、頸強直等);若未行及時治療,感染進一步波及關節、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CNS)。

疾病發作後最多 2 年時間可進展為關節炎。蜱叮咬的部位可呈現平坦或略微凸起的“牛眼型皮疹”(遊走性紅斑),還可常常呈現一種中央突出向周圍擴展的皮疹。如果不治療,這樣皮疹可持續 4 週或更長時間。

萊姆病播散早期(第 2 階段)發生於蜱叮咬後數周至數月,表現為三叉神經痛、面癱 / 無力、呼吸困難、心悸和胸痛的症狀。萊姆病播散晚期(第3 階段)發生於感染後數月至數年,主要表現為關節痛和肌痛,其他症狀/ 體徵包括感覺異常、肌力減弱或運動異常、長期關節炎(萊姆病關節炎)、心律失常、構音障礙、認知障礙等CNS 問題。

萊姆病最早發現於 1975 年美國康涅狄格州老萊姆鎮,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一些歐洲國家(歐洲西北部、中部和東部)以及亞洲農村地區都有該病病例的報導。萊姆病是北半球一種最常見的蜱源性疾病,也是美國最常見的一種蟲媒傳播疾病。

該病病例並不呈現美國全國性分佈,而是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 2012 年,據美國CDC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95% 的萊姆病病例集中分佈在13 個州,分別是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明尼蘇達州、新罕布什爾州、新澤西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

2012 年全美該病發病率為 7.0 例確診病例 /10 萬人。發病時間最常集中在 6 月和 7 月,5 月或 8 月次之,發病最不常見的時間段是 12 月至 3 月。


圖示為純培養所得的伯氏疏螺旋體群的彩色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萊姆病常根據臨床情況診斷。然而,臨床醫生診斷時存在困難,因為該病表現與其他疾病如流感類似。而“牛眼型皮疹”體徵並不只出現在伯氏疏螺旋體感染者中,類似的皮疹還可出現在南方蜱相關出疹性疾病(STARI)患者中。

因此,對患者詳細地詢問病史並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患者首發症狀/ 體徵是否出現在夏季,患者是否經常在萊姆病流行的戶外地區活動,以及患者是否曾經有過蜱叮咬病史。

實驗室檢查運用得當,在感染抗體有效期內發現伯氏疏螺旋體抗體可協助診斷。由於常出現假陽性結果,所以該檢測法僅用於出現高度疑似萊姆病臨床症狀 / 體徵的患者。

美國 CDC 推薦兩步法檢測伯氏疏螺旋體抗體,即酶免疫測定(EIA)(或極少使用的免疫熒光測定法 [IFA])和免疫印跡試驗。兩步檢測使用同一份血液樣本進行。如果 EIA 結果陰性,建議不再進一步檢測該樣本;如果 EIA 結果陽性,應該再進行免疫印跡試驗。

僅當 EIA 和免疫印跡試驗結果均為陽性時,考慮患者感染萊姆病。不要跳過或不用 EIA 檢測步驟,僅僅使用免疫印跡試驗會增加假陽性的比例。需要注意的是,感染早期階段,上述檢查結果可能為陰性。

在萊姆病流行地區,臨床醫生能通過使用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腦磁共振成像(MRI)和腰穿檢查腦脊液等方法,在沒有得到實驗室檢測結果的情況下,診斷播散早期萊姆病(第2 階段)。

圖示為伯氏疏螺旋體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影像,

針對蜱咬傷的個人應密切觀察至少 30 天時間,用以發現皮疹等萊姆病發病症狀 / 體徵。當滿足下列情形時,在蜱咬傷後不久盡快使用單劑量多西環素進行治療:

1. 可能攜帶萊姆病的蜱蟲粘附在人體上(即通常情況下,醫生體檢時發現蜱)至少 36 小時時間

2. 患者≥8 歲,在清除蜱後 72 小時內開始接受抗生素治療

3. 患者不在孕期或哺乳期

4. 當地蜱蟲攜帶伯氏疏螺旋體的比例≥20%

抗生素治療療程為期 10 天至 4 週時間(如多西環素、阿莫西林、阿奇黴素、頭孢呋辛、頭孢曲松);抗生素的選擇取決於疾病發病階段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對於出現關節僵硬的患者有時可處方止痛藥緩解症狀。


圖示為遊走性紅斑,

在一般情況下,感染後越早開始治療,疾病康復得越快、約徹底。在萊姆病發病早期即獲得合適的抗生素治療者,其病情恢復得往往迅速而徹底;發生該病的某些神經或心臟表現者,可進行諸如頭孢曲鬆或青黴素靜脈給藥治療;萊姆病孕婦治療方法與其他患者類似,但要注意不能使用某些對胎兒造成不良後果的抗生素。

若想了解詳細治療內容,可查閱 2006 年美國傳染病學會制定的相關治療指南。肌痛 / 關節痛和 CNS 症狀(如記憶 / 精神集中問題)可能會在治療後持續存在。目前正在開展一些研究,旨在明確萊姆病發病一次針對不同症狀 / 體徵使用抗生素的療程長短。之前發生過感染的患者被蜱咬傷,有再次發生伯氏疏螺旋體感染的可能。

清除粘附於皮膚表面蜱的正確方法是:

1. 清潔雙手,在盡可能靠近皮膚表面的區域使用細尖鑷子夾住蜱。不要徒手或使用凡士林、熱火柴、指甲油或其他物品清除蜱;

2. 穩定、壓力均勻地向上提拉,扭轉/ 猛拉動蜱可能會導致蜱的口器殘留在皮膚中(使用清潔的鑷子移除殘留物,如果取不出來,就不管殘留物讓皮膚自然癒合);

3. 一旦移除蜱後,塗抹酒精、擦洗碘液或肥皂水徹底清潔患者被叮咬部位以及臨床醫生的手;

4. 將有活性的蜱浸於酒精、放在一個密封袋 / 容器中、膠帶緊密綁縛或馬桶水沖洗乾淨;

5. 如果院外自行移除蜱後數週內出現皮疹或發熱症狀,立即到醫院諮詢,向醫生提供詳細病史信息,包括發生蜱咬傷的時間、最可能感染蜱的地點等。

若萊姆病早期階段沒有得到抗生素治療,那麼患者可能進展出現累及關節、心臟和 CNS 的並發症。然而,這些並發症通常仍是可治療的、可治癒的。抗生素用藥停止後出現的症狀 / 體徵,可能並非為活動性感染的跡象,並且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

出於某些未知的原因,接受2-4 週推薦方案的抗生素治療的萊姆病患者中,有據估計10%-20% 患者會出現“治療後萊姆病(PTLDS)”發作,表現為疲勞、疼痛或持續性肌痛/ 關節痛,症狀可以持續超過6 個月。

這種持續存在的症狀 / 體徵可能是發生感染期間,組織和免疫系統遺留損傷導致的結果。現在尚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對這部患者使用額外療程的抗生素治療有任何助益。

萊姆病最簡單的預防方法

目前還沒有針對萊姆病的疫苗可供使用。以前曾為高風險地區研發的疫苗,如今由於低消費需求而遭製造商停止生產供應了。

預防萊姆病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避免接觸到蜱,特別是在氣候溫暖的(4-9 月份)、蜱最活躍的時節;使用含20%-30%DEET 的驅蟲劑噴灑在皮膚/ 衣物上,或使用0.5% 氯菊酯噴灑在衣物上;參加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防護性衣物(如長褲、長袖上衣、長筒襪子等)。

此外,避免到樹木繁茂的地區及其附近的高叢草地中,在草地中修建的步道中央行走,時時檢查自身和寵物身上有無蜱蟲定植 / 移除蜱蟲。

如果無法避免野外長時間作業,或許目前最有效的預防萊姆病的方法如下所列:

1. 返回室內盡快(≤2 小時)沐浴 / 沖洗,以清除表面容易發現的蜱;

2. 從蜱出沒地區返回後,使用手持鏡或全身鏡檢查身體各部位有無蜱定植或咬傷,對兒童應進行腋窩、口周、臍、腹股溝區、膝蓋後面、腰周圍以及頭髮上有無蜱蟲;

3. 允許寵物進門前需檢查有無皮毛上附著蜱;

4. 對戶外使用過的衣物、包裹或設備仔細檢查有無蜱附著,使用高溫 1 小時處理烘乾衣物以去除殘留的蜱。

5丶消滅家畜體表和畜舍中的蜱蟲,可噴灑敵百蟲丶敵敵畏等殺蟲劑。住房要通風乾燥,填抹牆縫,堵封洞穴,畜棚禽舍要打掃乾淨或用藥物噴灑,以消滅蜱的孳生場所。

6丶加強個人防護,進入林區或野外工作,要穿長袖衣衫,紮緊腰帶丶袖口丶褲腿,頸部系上毛巾,皮膚表面塗擦藥膏可預防蜱蟲叮咬,外出歸來時洗澡更衣,防止把蜱蟲帶回家。

最後提請注意:

一旦被咬盡快到醫院進行治療,千萬不可以自行強行拔除,以免撕傷皮膚及防止口器折斷在皮內。可用乙醚丶氯仿丶旱煙油塗在蜱的頭部或在蜱旁點燃煙頭丶蚊香烤它,數分鐘後蜱蟲就自行鬆口,或用凡士林丶液體石蠟塗在蜱蟲的頭部,使其窒息,然後用鑷子輕輕把蜱拉出。去除蜱蟲後傷口要進行消毒處理,如發現蜱的口器斷在皮內要到醫院手術切開取出。

正值夏季,人們外出旅遊的好季節,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就是到野外遊玩時,除上述兩點要注意之外,別去尚未開發好的風景區丶盡量少去草叢濃密的森林野地。這樣我們就會避免蜱蟲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