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非遺”(廣府系列) – 廣州玉雕

廣州玉雕是廣東省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工藝形成於唐代中後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在繼承宋代“七巧色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留色”的特技,保持了原玉的天然色彩,顯得更加精美。玉雕工藝品材料多選用翡翠玉,分首飾品和擺設品兩類。

首飾品有玉鐲、戒指、耳環、玉墜等,還有用金銀寶石鑲嵌的玉飾;擺設品有花卉、人物、鳥獸、瓶罐,以及獨具風格的玉球、花舫、寶塔、薰爐等高級工藝品,以玉球尤有特色。廣州玉雕的玉球能鏤空成十幾層的圓球,大球套小球,厚薄均勻,層層自由轉動,並雕上山水、花卉、人物、魚虫、花鳥等精細的襯花,形像極其逼真生動。玉雕球已雕至20層,形成一組球雕系統。

漢代廣州官辦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據皇帝喜愛或宮廷需要進行生產。唐、宋時期的玉雕工藝品主要用於祭祀神器、宮廷裝潢、玩物珍寶佩飾。明、清兩代,玉石雕刻業漸趨繁榮。清初廢除“匠籍”管理制度後,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民間玉器生產蓬勃發展,並出現了行會組織,制定了嚴格的行規和學師制度。民國時玉雕業興盛,有大小工商戶達4000多家,從業人員萬餘人。建國後,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十分重視恢復和發展玉雕生產。 1968年組成南方玉雕工藝廠。 “文化大革命”時期,玉雕行業受到極大的衝擊。 “文革”後恢復生產,成立了廣州裝潢廠和廣州玉器廠兩個企業。

中國有四大玉雕流派,分別為海派、揚派、北派以及南派,這四大玉雕流派風格各異,卻又殊途同歸,共同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賞心悅目的玉器世界。相對於北派的莊重古樸,廣州玉雕以造型典雅秀麗、輕靈飄逸、玲瓏剔透見長,突出了嶺南文化的內蘊;其花色品種繁多,技藝深厚,雕法細膩,追求創新,烙下了嶺南先民審美情趣的印記,也記錄了近百年來中西文化交融的現象,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工藝和經濟價值;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玉器市場商業利潤的衝擊,傳統玉雕工藝衰落。從業人員待遇微薄,人數銳減,玉雕人才出現斷層。

2008年,“廣州玉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高兆華作為“廣州玉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從事玉雕藝術近50年,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玉雕的傳承與創新,培養了一批批學徒,創作出了豐碩的作品,是全國首選的“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之一,2004年,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10年他還帶著玉雕作品,作​​為廣州玉雕的代表,參加了上海世博會、首屆非遺博覽會等活動。

高兆華技術全面,知識廣博,擅長因材施藝,巧色設計,既有北派玉雕紮實的傳統功底,又有南派玉雕的大膽創新,開創了獨特的玉器雕刻新工,形成生動巧妙、手法獨特、工藝精細的藝術特色,作品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無愧南派玉雕領軍人的稱號。